古代玉器中有用黄玉琢成的珍品,如清代乾隆年间琢制的黄玉三羊搏、黄玉异兽形瓶、黄玉佛手等。韵味十足,富贵逼人。
在评价玉材的价值时,通常有物以稀为贵之说,实际上,稀少的天然矿物亦不在少数,并不是少量就一定贵重,玉材的品质始终占最重要的地位的。如果不能达到收藏的标准和工艺标准,就不能成为珍品。
我们论述玉之颜色分类,均讲述玉材的本色,黄玉亦如此。但市场上有一些黄色玉料仔细察看是黄色沁入玉材而显出的黄度,那是黄沁料,不是黄玉。这种黄沁料硬度往往达不到6.5的硬度。
关于非主流玉色,人们会谈到红玉。和田玉雕刻大师说,这是和田玉中极为罕见的籽料,自古就有“籽料见红,价值连城”的传说。和田玉市场认为红玉有赤红、酒红、枣红三种,但由于缺乏国家标准,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色种。实际上,市场上珍视的红玉,主要指红沁料。这是氧化铁等矿物质渗透沁入透闪石玉所致。
这也可以叫做“次生红玉”。它是和田玉在特殊地质环境下,氧化铁等矿物渗透沁入所致。“次生红玉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存在颜色外深内浅的现象,皮壳的表现为三氧化二铁大于氧化铁特性,内核表现为“氧化铁大于三氧化二铁的特性。
非主流玉色还见于某些璞玉,它的颜色十分丰富,颜色与古沉积环境十分密切。而且颜色呈现多种多色,且深浅变化无常。这是”赌石“的一种,璞玉中最著名的是历史上卞和献给楚王的那块“石包玉’,它的表皮颜色就是不确定的。几经周折,卞和失去了双脚,但切出来的确是美玉,琢为“和氏璧”,美名千古流传。
我们说,如果在和田玉的标准概念里讨论红玉以及其他色种的玉,也必须有透闪石的理化指标,它们形成的原理与糖玉是相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