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价值感的形成似乎和玉有关,先人在挖掘、搬运、琢磨、研刻、组配的过程中,慢慢感受到玉的温度和质感,渐渐感悟到事物的矛盾和统一。可以设想,看似柔软的玉,却异常坚硬;好似冷峻的玉,但非常温润。
这种“石之美者”的“润、口、声、不扰、锐廉”,让人渐悟,逐渐从“色泽、纹理、质地、硬度、韧性”提炼出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忠”的修身体系,构造出“君主比德于玉”、“温润内敛”的精神玉境界。
同时,又为世俗人间描绘了理想的玉仙世界:琼浆玉液是喝的、琼楼玉宇是住的,最大的是玉皇大帝、最美的是玉女……我们曾经有石器时代、青铜器时代、铁器时代,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完整的玉器时代,但奇怪的是从盘古开天辟地直到今天数字时代的几千年中,中国哪一朝哪一代没有玉?中国人哪一天哪一刻离开过玉?其实,中国人是唯一喜欢玉的民族,玉似乎成了中国人血液中的一部分。
我们今天能看到早期红山、良诸出土的玉器,很大的一部分是礼器和饰品,满足着当时人们沟通“天地人”的愿望,在当时是不可想象有和田玉把件的概念。玉石雕刻大师指出从字意上理解,手把件在体积大小上以一个人的“手”“把”得住为适;从功能上理解,手把件有随身佩带、随身作用的可能;从属性上理解,手把件有人与玉相互把玩、交流、感悟的过程……从历史的资料来看,没有明确的文献史料证明哪一件文物、哪一个朝代是手把件的起始。
有人说过,红山文化时期就有手把件出现,证据是挖掘出的纹饰形龙、猪等小件玉器出土;也有人说过,汉朝就有手把件出现,证据是挖掘出的自然形鱼、兽等小件玉器出土猜测、考证的物品往往是种种散落、出土的祭祀神品或官服玉饰的零星物件而已。其实,产生手把件的时代条件必须是远离了玉崇拜的时代,必须是玉的材料相对丰富和产量相对富裕的时代,必须是制玉工匠相对多、工艺相对先进的时代,具体到哪朝哪代还有待考证。